Search


【編輯實務2】如何「畫版型」?
***
下午4點整,《紐約時報》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編輯實務2】如何「畫版型」?
***
下午4點整,《紐約時報》的各版責任編輯,擠滿一間特別的會議室;這間會議室被主式命名為「頭版室」(Page One conference room),顧名思義,這就是一場決定當天報紙頭版新聞的討論會。

會議由執行主編(總編輯) 巴奎特(Dean Baquet)主持,主要編輯輪流提報各自掌握的新聞事件與報導故事,彼此競爭當天頭版的位置;除了「頭版頭條」外,也同時決定五、六則短篇的「頭版要聞」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編輯提報的不只是文字報導的內容,同時也展示了與新聞報導相關的照片。通常,新聞很快會被決定,但對「頭版頭條」要搭配的照片選擇,大家反而興緻高昂地評頭論足起來。

近半小時的討論,巴奎特最後對新聞報導和照片的選擇拍板定案。會議結束後,「頭版室」只留下版面設計主任湯姆‧鮑德金(Tom Bodkin),以及負責頭版的編輯人員(不是一位,是四位!)。

邊討論邊說明,同時是《紐約時報》創意長(chief creative officer)的鮑德金,試著在專用的綠色版型樣紙上,以鉛筆畫下頭版的版型配置。離開會議室,鮑德金把這張A4大小的版型樣紙拿去給巴奎特看;巴奎特批准後,頭版的版型樣式,也同時成為當天報紙其它版面構成的設計指導。

全程參與討論的鮑德金說,在清楚所有編輯要素之後,「我的工作就在於如何模組化這些要素,並保持版面的節奏與視覺平衡。」

是的,「畫版型」就是一種「組合的練習」,其中的挑戰是如何在結構層次、文稿類型、視覺衝擊與平衡兼顧等作業規範下,整合眾多的編輯要素──文稿內容、標題、照片、視覺圖表等等。

因此,「畫版型」需要「圖文整合」的思考能力與習慣;遺憾的是,在台灣媒體界普遍存在的「文字霸權」心態下,照片的重要性始終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。就我所知,除非特殊事件,台灣報紙的編輯會議是從來不討論照片的,更不可能預選照片來作為繪製版型的主要依據。

「畫版型」必須先決定「主視覺」,再以此為重心,發展、配置版面的其它結構。依報導故事的性質,「主視覺」可以是照片、可以是視覺圖表,也可以是插畫,甚至可以是美術化的內容字體。

在以照片為「主視覺」的版型構成,「看片」(選片)會議,就是一個不能省略的編輯作業流程。若選擇以視覺圖表作為「主視覺」,也應該先擬出草圖,以作為「畫版型」的配置基礎。至於插畫,由於彈性較大,在決定畫風與色調之後,則可預留空間。

一般而言,雜誌的版型要比報紙複雜一些,這除了更活潑的媒體視覺屬性(圖文比)外,還包括:一、雜誌由於需要連貫的翻閱,所以「畫版型」必須考慮閱讀時間線(先後順序)的變化。二、雜誌的專題篇幅較為豐厚,所以「畫版型」要注意結構的一致性,同時也要追求變化的趣味感。

當然,與新聞類型媒體不同,許多生活類型媒體的作業形態,則是完全顛倒過來的。它們不是先有編輯要素(文稿內容、標題、照片、視覺圖表等等),再「畫版型」予以模組化;而是先擬定版型模組,再生產編輯要素,即所謂的「版型先行」的作業方式。(待續)
***
(《紐約時報》Page One conference room的看片會議。照片取自NYT網站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